宸茬鐢╦avascript
CASES 案例 我们的作品,他们的故事
Our work, their stories
参与感:小米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

我想和大家聊聊“科技生活化”,它听起来像前几年流行的“生活科技化”的反向镜像,那时候消费电子行业都倾向把科技元素嵌人生活,强调科技感。但科技生活化是什么呢?我觉得它的核心是,科技应该具有慰藉人心的力量。

  如果说“生活科技化”是科技的炫技,那么“科技生活化”就是生活的悦己。

  给大家举个例子,2012年是可穿戴设备元年,从2014年起的三年预计将是发展的井喷期。但就今天已有的可穿戴式设备看,我认为它只是个很粗犷的萌芽状态。

  今天留意去看,所有的可穿戴式设备那些宣传图片,都是把产品拍得高高在上,很高科技,但外观却几乎都做得过度夸张、精细不足。说起可穿戴,最典型的莫过于首饰,它们都务求精美,美轮美灸。如果这些设备不像首饰那样漂亮,你怎么会天天戴着它呢?过去我戴过很多手环,但是往往坚持一两个月就放弃了。

  所以这类设备想要有真正的发展,能让用户愿意天天戴,肯定要在外观的设计感和整个穿戴舒适度上有所变化。最近这一次变革分水岭在上世纪末。在此之前的大众消费产品设计语言中,激光、复杂的人机界面、绵长的命令行等夸张科技元素和塑胶键盘、绿色荧光等作为科技符号广泛出现;而苹果在上世纪末崛起宣告“消费主义”思潮开始盛行,从iPod击败更具工程机械感的MD和更具音乐品质追求的Zen硬盘播放器时,这一大潮已经开始不可阻挡一Pod代表着年轻、时尚和自由。

  所以,我们可以理解各类手环、心率带等可穿戴设备的出现。它的功能不外乎记步、记录身体体征的变化等,但它的本质属性更在于一一更了解自己。这是对自身的关心与关怀,更简单地说,是“悦己”。事实上,它带来的愉悦感不仅仅在于发烧友们折腾乐趣(这种乐趣更多只是出现在产品普及初期极客们的小众趣味),甚至可以说,和女生们逛街、购物、浏览时尚杂志或追情感剧颇有相近之处。

  因为它能提供慰藉感。消费电子行业早已不再单纯是技术拉动,而是由这种“慰藉感”推动。你可以理解,它不再是个面目苍白的高科技行业,而是和时装、美食等一样,更看重设计感,更看重消费情绪。

  在这个谈科技与设计言必称苹果的时代,我们还有没有其他值得学习的更纯粹的样本?讲“科技生活化”,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品牌:无印良品。

  我很推崇这叫品牌,无印良品一直给我很多启发:美好的设计传递的情绪能够如此慰藉人心。

  无印良品当初仅用一张海报就征服了我,这张海报是2003年拍的,他们专门找了整个地平线,这是在被称为“天空之眼”的南美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。它整个禅意和空灵感‘下能够吸引你,让你很放松。他们还去内蒙拍日出,也是地平线的感觉,品牌调性表达地非常有意境。

  无印良品吸引我的第一款产品是CD播放器,设计师是深泽直人。他借用了很经典的壁挂风扇设让一拉开关音乐就像风一样吹了过来,让人感觉非常美0o

  再举个例子,比如一直放在我案头的香薰喷雾器,它的设计有与你对话的感觉:圆角造型和磨砂材质让人感受到很柔软,可对话。其中,两段亮度的灯光设计无疑是点睛之笔,当柔和灯光亮起,情绪‘下就温润To

  无印良品是来自日本的一个生活杂牌。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没有标志的好产品,无品牌,但产品很优质。一开始它主要做生活日用品,到今天已经覆盖了方方面面,包括科技电子产品。无印良品的品牌成功等于是挑战了传统品牌的一些理论。传统品牌最怕什么?怕两点。第一个是,你的品牌居然没有标志,这个太诡异了,有些产品恨不得把所有标志都贴上去,特别是某些奢侈品。对品牌传播来讲,产品上没有企

  业标志,这可谓是反传统。第二,我们都在提专注,你的品牌覆盖是有限的,很多品牌只能做电器,做不了衣服,做衣服则做不了电器。但它基本上全品类覆盖,所以它背后的魔力是什么?大家都觉得很好奇。

  无印良品诞生于1980年,战后80年代的日本发展到太过追求消费的阶段,很多产品在设宝七匕是装饰过度,后来无印良品主张设计刚好够用的产品。“这样就好”它是为需求设计,而不是为欲望设计,它用了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,用了最好的生产工艺和环节,用合理的价格输出。这点和小米很像,今天我们做移动电源,我们用世界一流的品质和工艺,但我们只卖69块。

  和无印良品对比,小米的边界在哪里?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。无印良品刚创立时,第一任设计师叫田中一光,是当今很伟大的平面设计师,他一开始在定义无印良品的时候,说了三个很核心的观点,他认为要做好这个品牌,要有好的产品,好的推广的信息,好的展示环境。

  他一开始就定了这样的基调,一定要有最好的产品,在传播表达时要有最顶级的传播,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有超出你想象的产品和产品的海报,包括它的卖场的设计。他们很重视卖场这种家的气氛。很多细节,比如说,他会将天花板去掉,让管道直露,摆放的容器和牌子尽可能都是手工天然的。当时,他们为找一个篮子,经常会到民间去寻找那些传统的工艺品,因为他要凸显这种家的自然感。

  无印良品的特点在王大家走进去看的时候,其实能感受到产品之美,传播之美,包括空间之美,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一个品牌。

  我更推崇的是原研哉,他的老师田中一光定义了无印良品,原研哉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。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最有名的设计师,他也是个大学老师,目前是无印良品的设让a监、艺术总监。

  无印良品,“无、空”是它的一个很强的设计理念,就是无也亦所有,这是原研哉对它整个的定义。

  他的设计背后有些实验性的思想。他曾经给日本的一个妇幼医院做过一套形象识别系统,我非常喜欢。设计方案中的医院指示牌用棉布包着,因为它是个妇幼医院,在那个环境来讲,用布料的时候,健行L你觉得很柔软、温暖,没有进攻性。使用布料材质是个很大的挑战,因为布很容易脏,但是他就想挑战—如果脏了,拆下来洗干净,用户看到的还是白色的,由此产生的了氰赖感是加倍的。

  你会发现,这些好的设计背后,都流露出同一种思维:寄情于物,寄关怀于物,注人可被感知的用心,从无生气的〕〕业品变成对自然生活充满关怀的符号,让物件本身能够盈出给人慰藉的情绪。

  我相信,这个时代中不少人的“恋物癖”潜质正在不断觉醒。有好设计品位的产品,比如刚刚说的喷雾器,比如苹果的MacBook系列产品,当你触摸到它时,会有被治愈的感觉。精美、柔和,或者是刚健、充满力量感,这些设计中表达出的情绪本身也是一种对人心的慰藉。

  消费者的偏爱在不断变化,正如设计界拟物和扁平两大风格,产品设计中流露出的科技感和生活化两种倾向。如果纵览当代消费电子发展史,我们会发现,当社会经济增长出现跃升、基础科学技术刚刚开始工业化应用、电子产品性能出现跨时代巨大提升时,有着夸张未来感、科技感的设计会大行其道;而当“摩尔定律”适用性开始模糊,“消费主义”风潮涌起之后,用户们的口味则更倾向于科技语言取向平和,更婉转地融人生活设计场景中。

  简单说,前者向往未来世界的探险和刺激,而后者则更趋向于内心,更关注对自身的认知。

  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,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,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,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。

 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本书,有助于系统性学习、理解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,一本是无印良品官方出版的产品设计册《无印良品》( Muji Book),另一本是原研哉写的《设计中的设计》。

最新资讯
在线咨询